〝我女兒已病了三天,她十分痛苦。我要借錢才能夠把她送到醫療中心,但我很怕她捱不過這段路程……〞。這是非洲家庭在饑餓中掙扎求生的現況。在嚴重缺糧的情況下,只有15%的兒童進食僅僅足以生存和成長的最基本食物量。世界展望會在最新報告中指出,平均每分鐘約有11人因急性營養不良死亡,超過每分鐘因新冠肺炎而死亡的7人,兒童尤其首當其衝。

 

根據兒童福利聯盟的調查,台灣兒童已有高達72%出現飲食不均衡的現象,長期的失衡也會造成營養不良,也就是,有東西不吃跟沒得吃結局是一樣的。國民健康署所做「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」發現,台灣學童過重和肥胖比率上升,董氏基金會也指出,分析國健署兩次調查期間學童的飲食型態呈「W型」,鈣質和膳食纖維都攝取不夠,嚴重「營養不良」。營養不良的後果可能會持續一生。在整個童年和青春期,孩子會有發育不良、容易受到感染、出現認知缺陷、智商降低等現象,這還意味著學習落後、成年後難以找到工作的隱憂。

圖一、兒童福利聯盟調查數據

「盡快將最基本的營養物質供應給他們」是一般的常識,世界上所有救濟飢餓兒童的公益團體都在做同樣的事。但是,美國最頂尖的微生物專家Jeffrey Gordon團隊的研究發現,這樣作,這場戰鬥只贏了一半。根據Gordon的理論,「營養不良的許多長期後果直接與腸道菌群的破壞有關」。簡單說,長期飲食不均衡破壞了腸道菌的生態平衡,使人體消化吸收營養及清除病菌的能力都降低,最終造成營養不良的惡性循環。因此只有改善腸道菌群的失衡狀態,才能推動孩童健康的成長。

 

在比爾·蓋茨基金會的資助下,Gordon團隊在孟加拉進行研究,他們發現健康兒童的腸道菌群會隨時間而進化,而營養不良兒童的腸道菌群仍處於“未成熟”狀態,多樣性較低,吸收營養的能力較弱。只給予營養食品並不能改善這種失衡現象,但補充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和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等益生菌,卻可以同時發揮幾種作用:

  1. 減輕炎症並增強腸道屏障。
  2. 分解複雜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。
  3. 有助於生長所需的氨基酸的生產和吸收。
  4. 有助於健康的神經發育。
  5. 多樣化的腸道菌群使病原體難以找到利基繁衍。
  6. 刺激免疫系統,有助於抵抗更具破壞性物種的感染。

 

真益生舒暢99益生菌有著強勢抑制壞菌的5株活菌,其中A、B、R、P這4株就是上面所說的兩種菌種。

 

 

圖二、華盛頓大學系統生物學中心主任Jeffrey Gordo

 

圖三、Godfrey Copley FRS英國皇家科普利獎章

 

這些發現讓Gordon獲得了英國皇家學會聲望卓著的科普利獎章,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科學獎,1731年首次頒發,比諾貝爾獎早170年,曾經頒發給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。

https://royalsociety.org/news/2018/05/jeffrey-gordon-wins-royal-society-copley-medal/

Gordon說,「對微生物的研究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,如果目前正在測試的方法奏效,那麼它們可能是邁向減輕數百萬人痛苦的重要的第一步。這僅僅是旅程的開始。」